关于加强村(社区)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5-03-17 点击数量: 作者:尹华剑 来源: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发展,村(社区)干部在工作量、工作压力增加的同时,面临的诱惑也更多,许多惠民项目、项目资金需要他们具体落实。从目前群众举报村(社区)干部数量和村(社区)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干部的教育管理,筑牢思想防线,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服好务显得十分重要

了解,村(社区)干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作动力不足,工作热情不高。当前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村(社区)干部担负的职责任务相当繁重,党和国家的许多政策都有赖于其去落实。村委会和社区作为自治组织,本来就不是一级政府的延伸,不具备政府行政管理的功能。部分村(社区)干部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工作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甚至把工作作为第二职业,给村级管理和工作落实带来很大影响。 二是宗旨意识不强,办事不够公开。部分村(社区)干部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观念,没有把村务公开当成推进农村民主建设进程、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融洽干群关系的必要举措来加以落实,而是把其作为一种应付形式,被动地、甚至不情愿地操作,因而出现了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问题。三是滥用权力,吃拿卡要。部分村干部在房屋审批、办理证件、开具证明、办理低保等过程中,仍然存在吃拿卡要现象,置中央八项规定于不顾。四是作风霸道、欺压群众。部分村干部受自身素质,家族势力的影响,把正常反映问题的老百姓看作刁民,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态度粗暴,方式简单,造成老百姓反映问题不找村(社区),直接越级上访。 五是暗箱操作,违纪违法。利用职务之便,以贪污、截留、私分、挪用等形式非法占有救灾救济款、扶贫项目款、拆迁安置补偿款以及社会抚养费等各种款项。

为此,我们建议:

1.把好村(社区)干部入口关。一是基本条件要过硬。要把思想政治好、引领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热情高、作风正派、求真务实的人员作为村(社区)干部的候选人,对年龄、学历要有硬性要求;二是选拔渠道要拓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内选、外引、下派等多种方法,注重从致富能手、农民专合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要鼓励民营经济优秀管理人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回原籍担任村干部;三是选拔指导要到位,县和镇乡两级部门要加强对选拔工作的指导,严防家族势力、黑恶势力对选拔工作的影响,真正把德才兼备、群众认可度高的人员选为村干部。

2.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宗旨意识。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对村(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每年都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表和督查考核办法,要把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定期轮训、学历教育、实践锻炼、远程教育等方式结合起来,避免流于形式,确保取得实效;二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采取按需设置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的方式,重点加强对村(社区)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党风党纪、法律法规、实用技术以及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村(社区)干部素质,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3.创新民主理村制度,规范权力行为。一是建立党员、社员代表会议制度,给党员和群众发言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交给群众决策权,使村(社区)内党务、村务、村干部各项工作都在党员、社员的有效监督下。二是严格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时间、内容、程序、形式,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三是建立村干部定期测评制度,每年度测评2—3次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团结协作、工作与生活作风情况,强化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

4.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一是建立村干部报酬提升机制。从“待遇留人”入手,确保村干部“干有所得”。增加村(社区)干部报酬的财政预算,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建立村(社区)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较为满意的村(社区)干部,给予表彰奖励。

5.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筑牢责任防线。一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乡镇要与各村(社区)支书、主任签订责任书,强化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每月抽查,每季度重点查,半年普遍查,年底综合查的办法,及时、详细地掌握村里的真实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督促改进。三是乡镇设立举报箱,及时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对待,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