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潜力巨大,其行业收入及利润的增速也普遍高于其他行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提出“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2015年8月,中共德阳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将发展医药产业作为德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提出了“努力打造1000亿医药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德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医药产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00亿元,全口径医药产业规模迈上700亿元台阶”的具体目标。
我市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良好,基础稳固,在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品牌打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我市现有医药产业规模而言,要实现产业规模的重大飞跃,需要全市合力,加快培育、扶持和引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注:本文中医药产业主要涵盖了以下领域:药品、医疗器械、药用原辅料、药械包装材料及容器、保健食品、功能性化妆品、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服务外包。)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物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国家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2015年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决定在全国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再次为医药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药品零加成、医药分家、新《药品管理法》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公立医院改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并轨等都对医药产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些政策环境、体制机制的改革过程中,会形成医药产业中企业的一次迭代,因此,政策同样为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环境和新机遇,这是增强我市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契机。
医药产业的产品是典型的消费类产品,刚性需求特征及弱周期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医药产业受国内外经济的波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自身的发展态势良好。
医药行业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趋势显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医药产业相关产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不断提升,因此,医药产业的总体规模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如:2014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到2020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增加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老龄化将会进一步拉动医药保健产品消费。对我市医药产业而言,加大对市场需求的研判,增强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和占领,必将为我市医药产业扩容创造机遇。
我国医药产业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基础研究投入分散化、规模有限,资金体量不足,创制新药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医药科研机构及高校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路径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突破。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不高,研发能力受限。但我国医药产业企业在仿制药、现代中药、新型医疗器械、保健品等领域已经有了较强的技术能力。
居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防患疾病的产生比治疗疾病更重要。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康养产业的发展,都为医药产业打开了新的天地。社会保险为患者提供了看病治病的基本保障,商业保险公司越来越多,所开发的商业医疗保险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与社会保险形成较好的互补作用,居民保健、看病、治病、康复、康养等各种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我市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107.85亿元,医药流通行业销售收入22亿元,中药材总产值8.5亿元,增速较快,效益明显;我市药品生产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工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18.2%,利税总额18.2亿元,同比增长23.4%,利润总额13.4亿元,同比增长22.5%。
我市医药产业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依科制药的“盖克”商标、逢春制药的“逢春”商标);2个四川名牌产品称号(逢春制药的复方丹参片、美大康药业的当飞利肝宁胶囊)、多个销售额过亿的大品种及3个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单品种。
我市医药企业高度重视新药研发投入,现已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的新药证书34张,拥有全国独家品种33个,生产企业在5个以下的稀缺品种32个,生产企业在20个以下的优势品种71个。
优势: 1、医药生产企业在药品批准文号和新药证书数量上储备丰富 2、有一批富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 |
劣势: 1、缺乏规模很大的医药企业集团 2、优势单品数量不多 3、高利润率单品数量不多 4、几乎没有涉足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临床研究等细分产业 5、产业链不够长 6、产业聚集程度不高 |
机会: 1、德阳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2、德阳打造成都的北部新城 3、德阳已制定《德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4、德阳已设立市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5、中药材资源丰富 |
威胁: 1、成都的医药产业企业规模较大,产业较集中 2、德阳缺乏具体的“医药产业扶持政策” 3、医药产业所涉及行政主管部门众多,部门间协调能力有待增强 |
四川省已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5〕20号),提出了众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在省域范围内,成都、泸州等地都已经落实和明确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各项具体扶持政策,并且在四川省实施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深入。目前我市已有《德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但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德阳市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吸引外部医药企业投资、支持本地医药企业加快发展的进程。
医药产业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资、长周期的特点,因此医药产业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从全国来看,我市医药企业无论是综合实力还不是很强,亿元以上药品生产企业仅9户。目前,我市没有一家上市药品企业,而医药项目投资大,周期长,相对国内其他上市的大型医药企业,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有限。医药产业项目中固定资产比重不大,无形资产特别是药品生产批文、药品批准文号、GMP证书等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却无法作为抵押物获取贷款,企业资金占用量大且融资能力不足。同时,德阳专门为医药产业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还没有到位,无法引导更多地社会资本注入医药产业。
我市范围内没有医药类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基础较差,这影响了新药引进、市场判断、产品升级、产业优化等。基础性研发时间长、风险大、团队引进较困难,公共研发平台相对基础研发风险较小、集聚效应较好。公共研发平台的运营模式多种多样,定位准确才能发挥对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市没有医药产业的公共研发平台,比如:孵化器、加速器等,这就导致我市缺乏一个与医药产业发展前沿对接的路径。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意见》要求,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中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这无疑为行业设置了新的壁垒。目前,我市医药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的还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后续发展。
中药产业一直是医药产业中增速较快的细分产业,我市也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中江丹参、白芍、什邡鱼腥草、川芎等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中江丹参的产量占全国丹参产量的30%,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在市场方面,市场拓展速度有待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缺乏;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分散、标准不统一、深加工程度不足、有机中药材种植有待发展。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市中药产业优势的发挥。
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合力推动。因此,市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须尽快组建,有待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有待深入。
结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5〕20号),同时在分析成都、泸州等地医药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德阳市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扶持政策应包含:基础政策、融资政策、创新政策、招商政策、人才政策等全面性医药产业政策体系,各类具体政策应不低于成都、泸州等地出台的扶持标准,提升政策吸引力。综合运用发改委、经信委、科知局、食药监局、卫计委等部门的现有政策和资金。
探索药品批文抵押贷款、在医药产业园区设立园区担保、政府平台担保、融资贴息等方式帮助企业更便利地贷款。引入社会资本,设立德阳市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综合各类财政资金,设立医药产业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落实省市确定的各项补助和奖励措施。鼓励本地优势医药企业通过联合、合作的形式,组建大型医药产业集团抱团主板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助力大发展。引入大型医药集团兼并收购德阳本地医药企业,带动本地小型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合理分割集团和并购企业收益,实现双赢。
整合运用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孵化的公共平台,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集聚化效应,促进协同创新。孵化平台应准确定位于促进优质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的中试环节,为市内外药品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免费设备、场所、资金及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吸引甄选出的优质成果落户德阳。为现有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服务、设备、资金及专业咨询等,促进现有企业产品升级和发展壮大。孵化平台以在入孵项目公司中占股的形式获取回报。
对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医药企业按每个品种给予100万的一次性奖励,对同一品种国内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给予50万的一次性奖励,努力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德阳医药企业树立行业壁垒,加快市场增速和提高盈利能力。组织经信委、科技局、食药监局及时研究解决医药企业在一致性评价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咨询等各方面难题,促进医药企业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鼓励医药企业积极研判市场发展趋势,争取尽快通过市场潜力巨大品种的一次性评价。
进一步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支持建设川藏中药材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搭建中药材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逐步探索川藏中药材期货交易市场,集产品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于一体。鼓励发展地道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推广统一种植标准,通过标准化种植提升中药材品质。探索中药材有机种植,发展高端中药材,促进药材行业升级,促进我市中药产业持续发展。鼓励发展中药材深加工,将中药材加工成饮片和颗粒形态产品进行销售,同时积极推动中药材向化妆品、保健品领域的延伸应用。
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助推我市医药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与权责、定期召开医药产业推进工作会议,合力推动。针对医药项目特色,梳理政府审批流程,简化审批、完善服务,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开展“一站式”全程代办服务,打造医药产业发展“绿色通道”。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加强与省食药局、国家食药局的联络和衔接,助推我市急需发展的医药产业领域,比如:高技术药械审批,现代中药等,积极争取省和国家食药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