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民间宗教信仰场所素席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民间宗教信仰场所多处于乡镇,属于乡镇属地管理范围。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场所可为信众提供素席,但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却少之又少。在民间宗教信仰场所从事素席加工的从业人员中持有健康证的人数不足,厨房卫生条件较差,素席消费者一般为老年信徒,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且身体弱,稍有不慎,容易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
一、存在问题
(一)卫生保障条件简陋。民间宗教信仰场所厨房设施设备落后,操作间杂乱,生熟食品混放,大部分无防尘、防蝇、消毒、冷藏等设施。因不涉及肉制品加工,其素席供应的隐患主要是凉菜冷藏保存问题。食材由于储存不当导致变质,以及黄花、菌类、土豆、四季豆等处理不当,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同时,还存在食材、器具、烹饪过程清洁不到位的情况。
(二)证照不齐现象突出。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民间宗教信仰场所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无卫生许可证的卫生状况堪忧。大部分场所只在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提供素席,无长期固定从业人员,且操作人员大多由场所内的居士担任,流动性大,无健康证或持过期健康证,也未经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三)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有的民间宗教信仰场所无管理制度,或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对采购岗位职责和人员行为、采购流程和付款、采购招标等方面的严格规范。食材购买没有建立台账,未坚持食品留样48小时制度,“三无”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过期变质食品时有存在,一旦发生群体性食品中毒事件不能追本溯源。
(四)监管制度存在缺位。民间宗教信仰场所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法治化、规范化程度低,省内有的地市州还未出台宗教活动场所食品安全工作相关的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素席被认定为“坝坝宴”,而“坝坝宴”监管仅有备案制度,监管执法依据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同时,监管部门容易忽略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小寺庙素席,由于素席举办的日期不固定,寺庙负责人也未及时向相关部门备案,容易导致监管缺位,存在安全隐患。
二、工作建议
(一)增加卫生监管频次。做好顶层设计,推动省内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民间宗教信仰场所食品安全有关制度机制。执法部门定期拉网式检查宗教信仰场所食品卫生安全情况,分门别类建立问题台账。督促落实留样制度,建立场所食材购买台账,量化厨房卫生指标,达标方可提供素食,坚决取缔无证照和健康证民间场所开办素席的资格。
(二)开展定期业务培训。细化培训制度,定期对素席从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着力提升从业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明确民间宗教信仰场所负责人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督促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预防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压实各职能部门在民间宗教信仰场所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建议由监管部门牵头,纳入目标年度考核,严格落实群体宴席报告备案制度,确保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同时,明确食品安全执法依据,从人员管理、后厨布局、标签标识及分区管理、过程管控、制度上墙等方面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