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气象现代化建设
7月2日,市政协主席何明俊率部分市政协委员对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一行先后前往罗江区气象局、德阳市气象台,对国家风云气象卫星(四川)接收基地现代化及气候适应能力项目建设、“格点实况/智能预报+气象服务”的业务服务体系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和观摩。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委员围绕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会议发言摘登如下:
市政协委员、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计划信贷科科长袁征:建议一是提升气象监测与预报精准度。进一步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气象监测网络,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实时、精准监测。加大研发投入,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更精准的数值预报模型,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提前量,做到提前预警、精准预警。二是推进气象服务个性化与精细化。根据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产品,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拓宽发布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应急广播、电子显示屏等,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市民。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增强市民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市政协委员、罗江区政府副区长彭 俊:建议一是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来源稳定、项目顺利落地。二是协调四川省高分卫星中心等科研机构与本项目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动建立联合实验室并入驻基地,力争高分四川分中心、高分气象行业中心在基地挂牌。三是引入先进卫星技术和设备,加强卫星遥感等技术团队培养和引进,推动基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四是引入商业航天、卫星遥感等相关企业入驻基地,合作开展多元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孵化,牵引卫星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落地罗江。五是积极推动“德阳市政府与四川省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签订四方协议,争取更多国、省市层面人才、政策、资金与项目“捆绑”。六是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省科协等部门支持基地高水平建设卫星科普中心,打造以卫星科技为主题的国省级科学教育目的地。七是与“三星堆”等周边明星基地联动发展,辐射科普研学、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市政协委员、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处供水科科长李兴刚:建议一是构建精准靶向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攻坚,引入AI预报模型和微波辐射计等新型装备;推动情景化服务,开发“灾害推演数字沙盘”,联动三维地理信息生成内涝、地质灾害三维风险图。二是推进智慧气象深度赋能。聚焦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新业态,与交通部门共建道路结冰实时预警系统,试点机场起降气象保障平台;研发风电功率预测系统。三是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气象—农业—应急”数据共享池,定期更新灾害案例库和处置预案;借鉴湖南气象行业管理试点经验,推动《德阳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立法修订。四是强化基础设施投入。实施“雷达织网计划”,消除龙门山脉监测盲区;筹建“数字孪生气象平台”,整合人口、经济等18类数据,实现灾害损失智能评估;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智慧德阳”核心工程,建立气象服务效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动气象工作从“风险应对”向“风险预防”转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气象防线。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德阳市委会秘书长刘遥鹏:建议一是加强行业联动配合,打造我市农业气象服务更强高地。加强农业农村与气象部门联合协同,共同争创第三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获得更多上级政策和资金关注和支持,打造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高地和应用场景。 二是加强前瞻性AI布局,构建市县两级精细化产量预报体系。建立国省市县四级一体化的产量预报体系,争取国家局更多智力和政策支持,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学习耦合遥感数据作物产量预报研究。三是加强产品金融创新,探索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探索形成“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在农业农村部门价格指数保险、农作物巨灾保险等基础上,叠加天气指数等系列保险模式。四是加强现有经验示范推广,建设更多应用场景服务农业生产。对我市罗江、绵竹、广汉的先进服务模式进行总结提炼,逐步实现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的精细化跟踪服务,将示范点应用场景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广泛的大中型农户应用,助力我市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科科长周兵:建议一是优化气象监测网络布局。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网络、重点产业项目布局、粮食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需求,科学规划布局气象监测站网,加快填补监测盲区和薄弱环节。二是加快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制定分年度设备更新计划,优先更换超期服役的自动气象站,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多要素站点建设,将单一要素站点升级为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多要素综合观测站。三是强化气象科技研发应用。建立气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机制,加强我市特殊地形下天气机理、气象灾害影响等研究,开发本地化预报平台,提升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建立分灾种、分行业、分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模型,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产品释用。四是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气象+"服务模式,逐步构建精细化气象服务体系,开发多种形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推动气象服务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交通、旅游、能源等专业气象服务和预警系统;建立气象服务反馈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