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 ——绵竹市政协助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是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绵竹市委、市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核心工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从“搭框架、建机制”进入“深融合、提效能”阶段。
绵竹市政协坚持协商为民,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常委会协商议题,组织委员深入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医共体在实际运行中采取的创新举措、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难点问题,为促进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医共体政协供给主要集中于业务整合层面,在人事编制、财政保障、医保政策等方面的协同性还需强化……”市政协教卫体委主任林建华说道,“我们建议要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落实责任,根据‘管好放活’的要求,实施权责清单,提高行政效能,形成改革合力。”
自2020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组建了以绵竹市人民医院、绵竹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的2个紧密型医共体。其中,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医共体覆盖2家专科医院和7家镇卫生院,重点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的医共体覆盖1家口腔医院和6家镇卫生院,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发展。两大集团均设立党委、管理中心,实行“党委统筹决策、中心负责执行”的管理模式。管理中心下设党政办、财务运营管理部、医疗管理部等11个职能部门,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骨干集中办公。
“我们通过政策引领与资金保障双轮驱动格局,系统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绵竹市卫健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道,自2019年获批国家级试点以来,绵竹市先后印发了《绵竹市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绵竹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实施方案》等7个推进政策性文件,明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权责清晰”的改革路径。2019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医共体运行资金1029万元。2024年,县域内就诊率达89.43%,基层就诊率达55.09%。
深化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服务同质化
“转诊到人民医院时,本来还担心又要花一次钱进行检查,结果不用再重复检查,节约钱了。”家住孝德镇的患者何大爷表示,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后,即使换了医院也不用重复检查,既省时间又省钱。
市政协委员刘晓英提交了《关于探索医联体医共体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打造功能中心,加快同质化管理,包括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影像诊断、心电诊断、检验、病理、消毒供应、浆洗业务实现同质化。”
为缓解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问题,2021年,绵竹市争取专项资金1.34亿元,新建四川省首个集中型县级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暨卫生健康教育中心,涵盖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医学教育、浆洗中心“七大中心”,全市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接入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了基层检查、中心诊断、结果互认,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节省了群众就医时间和费用。截至2025年5月,已累计完成远程会诊病例和远程诊断32万余例,依托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人才驻点帮扶,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招不来人、留不住人,一直以来困扰着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断层明显,导致专科建设薄弱,严重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为了推进医共体建设,我们借鉴华西医联体建设经验,根据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下派10名专家分别到成员单位担任副院长、学科主任,深入开展教学门诊、指导查房、培训讲座等,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市政协委员、绵竹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嘉铭介绍道。通过进一步深化办医合作,在学科建设、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区域内全方位的引领辐射,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
“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基层卫生院在医共体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大提升。”市政协委员、孝德镇卫生院院长叶成刚介绍,通过纵深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双体贯通”机制建设,补足基层医疗机构学科短板。绵竹市人民医院下派泌尿外科专家丁伟担任孝德镇卫生院副院长,同时下派学科带头人2人,通过“管理+技术”输出、“在位+在线”的服务模式,以“1+N”的方式实现协同发展。通过人才驻点帮扶,2024年孝德镇卫生院建成男性健康诊疗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持续跟踪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助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市政协主席肖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