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文化发展鼓与呼——罗江区政协围绕“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开展专题协商
“要加强本土文化挖掘梳理,通过对人文故事、历史文化符号的创新性表达和数字化赋能、时代性呈现,让更多有深厚底蕴传承、罗江标识的乡村文化‘活起来’‘火起来’。”7月24日,德阳市罗江区政协开展“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专题协商,区政协委员、白马关景区服务中心干部赖琴建议。
“乡村文化供给距离群众最近便、可感可及最直接。”作为一名曾在文化战线工作近七年的老“文化人”,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周荣认为,乡村文化繁荣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和文化力量。”协商一开始,德阳市罗江区政协副主席蓝珣就本次协商选题考量开宗明义。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政协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通过开展本土文化调查梳理、编撰政协文史资料、组织视察协商等多种形式建言献智,并将推动“村”字头文化建设作为2025年重点协商题目。
为做深做实商前调研,区政协组建以分管副主席为组长的课题调研组,围绕全区村(院落)文化阵地建设利用、民间文化活动组织现状、村级民俗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等子课题,深入全区7个镇30多个有代表性的村(社区)与基层干部群众、乡土艺人、文化爱好者等交流沟通、听取意见,形成7个方面的调研子报告。
2024年7月,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富荣村的夏季“村晚”吸引线下线上16万人次观看。全区平均每年举办“春到万家”“龙狮闹新春”“乡村文化列车”等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500余场。
“乡村文化需求大,但大多数时候群众只是‘看客’。”区政协委员郑永刚建议,要加强活动策划和组织,突出“大众”和“通俗”“互动”,让群众从“旁观者”为“参演者”,增强活动体验感和文化获得感。
针对乡村文化活动组织零散、“见子打子”、活动经费投入重“大”轻“小”等问题,区政协委员周义雄建议,做好乡村文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健全及经费投入平衡机制,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托底”保障。
“建议加强指导谋划,推出更多接地气的乡村活动,让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与”“加强乡村艺人队伍建设,配强乡镇文化指导员”“定期举办乡村文艺展演或乡村艺术节,为基层文化爱好者和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搭平台,强化激励扶持,让乡村文化人才有干劲有盼头”。将近两个小时协商,委员们发言踊跃、交流深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金点子”不断涌现……。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重大部署,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将认真研究委员意见,积极吸收运用。”出席协商会议的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马关景区党工委书记陈然表示。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我们将持续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政协优势和所长,为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出智出力。”区政协主席黄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