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人口回流化“危”为“机”

发布时间: 2023-08-07 点击数量: 作者:夏俊明 来源:德阳市政协研究室

德阳市政协委员、民革德阳市委副主委夏俊明反映,近日,国家统计部门发布了1-2月份税收数据,其中,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契税、土地增值税、进口货物增值税等税收增速均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当前居民收入下降、消费下滑、房地产业低迷、制造业外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状。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得益于近30余年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是过去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随着第二、三产业就业承载量下降且短期难以实现本质改善,大量在城市工作的农村人口回流农村的势头将不可避免。因此,要重视潜在的农村人口回流问题,辩证的看待人口流动方向变化滋生的“危”与“机”:

一是重视农村人口回流之“危”。受制于农业产业特征和发展上限,农村对就业人口承载力先天不足,我国大约有2.5亿以上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广泛分布于二、三产业各行业中,随着生活、婚育、医疗成本不断增加,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村青年人口就业的唯一选择。而当前形势下,隐约显现的农村人口回流现象,也并非主观意愿,而是被动之举,在城市失去就业机会返回农村的青年面对着人均仅两三亩的土地,存在既不愿种、也不会种、更不能保障现有生活水平的现实窘境,加之城乡公共服务、生活、医疗条件等巨大反差,时间一长,势必在回乡群体中出现不安、躁动的心理,不稳定的“危”将会相伴产生。

二是正视农村人口回流之“机”。当前在乡村振兴推进中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没有人,更缺少人才。《乡村振兴法》中也提到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没有新农人,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也无从谈起。乡村回流人口在城市生活多年,对新事物接纳程度高,特别是农村青年,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会从数量及素质上逐渐改变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现状。这对乡村振兴是有重大意义的“机”。但如何留住回流人口,让他们愿意并长期建设农村则是政府在宏观层面需要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为此,建议:

(一)大力发展县域产业。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人口回流的重要切入点,把产业发展作为破解流动人口返乡的基本抓手,积极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加大乡村产业振兴投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吸附农村返乡劳动力。

(二)加强对回流人口技能培训。推进教育统筹,构建开放的农民教育培训格局,加大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乡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针对农村人才技能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种养殖、农机操作、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和乡村实用人才,并根据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和人才输送。

(三)将农村发展与人口回流与农民工返乡创业齐抓共管,围绕农村人口回流和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广搭平台,在政策支持体系、工作服务体系、制度对接体系等方面全面筑巢引凤,对就业创业中遇到的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困难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在户籍、住房、教育等管理举措上做出相应改进和调整,满足回流家庭的基本需求,让回流人口、返乡农民工有业就,有业兴,有在家乡施展才干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