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专利必修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5-01-22 点击数量: 作者:刘杰 来源: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人才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有力保障。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全世界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体现在专利文献中,并且约70%的发明创造只在专利文献中公开;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60%的研发时间,节省40%的研发费用。技术人员通过梳理某技术领域在不同阶段的专利申请数量,可分析相关技术的生命周期,从而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并可进一步确定技术开发方针,从而避免盲目立项、低水平重复开发;研发项目中通过分析专利信息,可提升研发起点,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费用;研发人员通过阅读专利文献,可开拓思路,激发创新能力,助推二次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通过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可提前获知专利侵权风险,继而积极寻求规避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研发风险。

然而目前,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紧缺,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无法找到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却就业困难,如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2012、2013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难就业本科专业,知识产权专业名列其中。另外,专利运用技能(如专利交底资料撰写、专利信息检索和分析、专利规避设计等),已同英语、计算机一样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技能。为此,多数企事业单位已将专利基础知识、专利信息利用等课程作为技术人员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尤其是每年要花费较大人力、物力对新进理工科毕业生进行专利知识培训。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专利领域更多的是要接触高科技产品、高技术项目,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工科知识,才能理解认识这个技术或产品,而理工科知识从“后天”又很难补齐。现有知识产权专业多属于文科,偏重法律知识,缺少理工科知识,故较难胜任知识产权实务工作。而目前的理工科学生,不仅存在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还缺少专利运用的实战技能。

为此,我们建议:

1、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专利必修课,主要内容为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专利交底资料撰写、专利信息检索和分析、专利规避设计等,将企事业里的继续教育课程前置到高校,可以提高毕业生实用性,减少企事业培训成本,有利于统一社会教育资源。

2、由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并组织商标局、版权局、工信委、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根据不同专业编写大学专用的知识产权课程,如初步可分为机械、化学、电子三大专业系列的知识产权课程。

3、上述知识产权课程的讲师、教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用技能,原则要求一定比例来自于企业、研究院、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专家(如国家专利信息师资人才)。

4、取消纯文科类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调整为下列情形之一:生源全部从在读理工科学生中招录,只能作为第二专业;在理工科学院或系里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或方向;理工科学院和文科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等)共同培养,如大一、大二在理工科学院,大三、大四在文科学院学习知识产权课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设置5年,即理工科学生在现有大学四年的理工科课程学习后,需继续学习1年知识产权课程才能毕业,且毕业论文中应涉及专利内容;增加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设置,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全部从理工科招录;大量招收在职硕士,为企事业单位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换挡升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