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协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德阳市政协专题协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6月20日,德阳市政协召开八届16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德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建设西部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市为目标,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增加值达到252.5亿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83元,增长9%。
针对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不足,融合度不够,精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委员们建议,由市级相关部门联合各县(市、区)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衔接,立足各地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以“一镇一韵、一村一景”思路,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要树立全区域理念,在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休闲小镇、旅游小镇、精品乡村的同时,加快全域“大景区、大花园”建设。在推进“厕所革命”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过程中,要注重既塑造乡村的“形”,更留住乡村的“魂”,使农村更“像农村”,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土人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针对农业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不强、农村新型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的问题,委员们建议,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项目的统筹,大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资金向初具规模、具有特色的重点项目流动,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乡村美化绿化、农村公益事业等建设项目。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行“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康养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使现代农业成为带动小农户增收的新引擎。破解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制度障碍,探索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探索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产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针对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较严重的问题,委员们建议,将乡土人才纳入党委人才工作的重要范畴,吸引、引导、动员、鼓励在外经商、创业、打工的有志人士和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离退休干部等回村任职,引导一批有作为、有才能、有声望、有德行的“新乡贤”下乡“认”亲、返乡“走”亲、回乡“养”亲。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