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写,边等待

发布时间: 2025-06-06 点击数量: 作者:阿菩 来源:人民日报

在文学史的维度上,我和我的同年们属于新旧交替的那一代人。

我作为支点的左脚还踩在印刷体文学的泥土里,向前迈进的右脚已经踏入网络文学的新河流中,而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

2005年,网络小说方兴未艾,我接触它一开始是出于学术的目的,为了接近创作者、了解这个圈子而写了一本以《山海经》为题材的小说,然而初战就失利了。

当时,审美偏于西化,文化流行慕洋,新生的网络文学也不能免俗,后来成为网文第一站的那个平台,编号001的小说也是西式幻想题材——在“鄙视链”的最高端,坐着的不是东方的传统神话,而是“魔戒”与“龙枪”。

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初我们这批坚持写东方神话的作者其实属于少数派,我的那本书虽然得到了好评却完全没有流量。

但我不甘心啊,于是苦心钻研,按照当时最流行的套路,写了一本历史穿越文《边戎》,这本书倒是小红了一把,让我在网文圈有了一席之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就这么写下去,忘记了原先做研究的目的,在写作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网文读者的基数不大,氛围却很好,他们不嫌弃我们简单粗疏的文字,也还未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只要作品有可取之处就会点赞。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写出了一个个恢宏的科幻想象,写出了一段段跳脱的都市故事,完成了还没有套路化的叙事,演绎出了对《封神》与《西游》的全新解读。

几百个赞已经能让一个作者充满雄心地写作下去,几千人的持续关注就能捧出那个年代某个领域的“大咖”。和今天的新一代作者相比,我们当时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微乎其微。但靠着这微薄的收入与不出圈的支持,我们挣扎了下来,也生存了下来!

然而,美丽的背面也有残酷。

20世纪末从印刷体到网络传播是一变,几年后从文学论坛到文学网站再一变,几年后从2G到3G又一变,再过几年从单渠道发行到全渠道发行又一变,与此同时从电脑阅读到手机阅读也在变,从纯粹的文字阅读到全版权开发更是一变。每一次大变革都引起创作习惯和阅读审美的大调整,许多领域开创者还没来得及享受功成名就的喜悦就忽然过时了,我的大部分同年在一场接一场的大变革中陆续凋零了。

我当时也属于正在凋零中的一员,一直困在历史穿越的题材上,想要有所突破却又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我提高了我的写作速度,从平均一个小时1000字的写作速度,强提到巅峰期的4000字每小时,就这样靠着意志力勉强支撑着,但我心里清楚这是一种透支。到了2011年,我的最后一本历史穿越小说《唐骑》终究还是断更了。

差不多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幸运女神忽然眷顾了我——我的第一本网络小说,那本淹没在电子数据的坟墓中、连首发网站都已经倒闭的旧作被出版商发掘了出来,改名为《山海经密码》出版,竟然卖了接近100万本!

我莫名其妙地在另一个领域爆红了。

这本书的际遇,让我幡然警醒。难道我一开始的路才是对的?但仔细回想就知道不是,如果没有转入历史穿越,我可能早就不写了,没有后面的坚持,未必能等来《山海经密码》的出版。但一本连我自己都忘记了的书,在这个迭代迅疾的网络时代,为什么却能在多年之后翻红?

我知道,浅层的原因是整个时代的风向变了,十几年前的审美已经彻底扭转,不是单纯的线性发展,它是螺旋上升的——既在向前,也在循环。但更深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从此,我沉下了心,没有趁着热度再战网文,反而放慢了脚步,从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流行、审视网络、审视文学,甚至审视命运。我将目光投向我的出处:在考察了广东商业文化渊源后,写了粤商的精神问寻《十三行》;研究了岭南手工艺术流变之后,写了刺绣人的精神归宿《天衣》;翻阅了家乡神话记载后,写了故乡的神话渊薮《山海经•三山神传》……

这一次,我不再着急于网络上的数据了,我学会了在写作中等待,等待着时间对故事的审判,等待着历史对文字的梳筛。

一个回首,我也已经年届四十,对人生、命运与文学的关系,思虑也日趋成熟。我结束了日“码”三千,回归到理论研究中来,回归到高校教育中去,成为大学里的一个教授。

2024年已经结束,2025年已然到来。如今我坐看年轻一辈的作者们,在已经健全的创作机制中写作,在已经流畅的传播渠道里成名,里头的佼佼者20岁出头就能拿到百倍于我们当年的收入,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红利。我感恩网络文学,它充实了我过去20年生命的大部分,我为它酸过、苦过、寂寞过,但如今却又平和了。